哈哈,这种在结尾用上10分钟为观客讲解与分析困惑内容的纯真电影恐怕早没有了(纯真年代恐怕也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导演们是一边不想让你看懂,拍得越隐晦、越见少越好;但一边又不想让你看不懂(怕因此成为烂片没有卖点,当然,这俨然已成为了烂片……)。
希区柯克的电影显然别具一格,影片内容其实很简单:有双重人格的旅店主 费兹 杀害了众多来访的旅客(基本上都是女性),他的双重人格一半是他本身,一半是被他杀害的母亲。恐怕是为了赎罪,后者人格更占上风,甚至于控制住了本体
就现在而言,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挑战“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一独特设定,并且在有的地方已经丧失了新鲜感,观众在剧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有所猜测,但国内还是很少有这类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倒是“双生兄弟或姊妹”等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比较频繁。作为“双重人格”之中十分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性的代表作的,大概要属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最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多。
因为是被推荐,所以我是带着对这部电影的一定认知才去观看的,所以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这里会发生什么”的预感和猜测,就有些不那么惊吓、震撼和有冲击力了(实在有些后悔,这类电影还是该在观看之前保留一定的神秘性)。当我时隔没多久第一次回忆起这部电影的那一瞬间反而找回了我本该觉得它很赞的那种感觉——因为我本身就是这一类疑阵层生的影片爱好者——
究其原因,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仍是经典之作
并不吓人 并不吓人 并不吓人wwwwww因为电影名一直不敢看(超胆小www)甚至于 那段很经典的快切中随便挑出来的一个镜头放到现在 都会被骂糊弄人的程度wwwww但是太厉害了!在当时审查制度这么严格的背景下 能利用更加温和更加艺术的手法表达血腥暴力的内容 希区柯克yyds!
虽然一直不敢看 但是或多或少也听过一些剧情 一些表现手法 再加上在已经看过这么多受希区柯克影响的电影作品之后 其实对《惊魂记》要表达的悬疑感没有那么深的震撼 所以之前一直在想的是还是更喜欢《后窗》(没有拉踩的意思
/论悬念惊险电影_查·德里/_P27
洛克尔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悬念与惊奇的区别。洛克尔不同意希区柯克认为两者是互相对立的理论。他认为,悬念与惊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他把一个电影惊奇分解成三个阶段,为抵期的反成进行准备、转向、惊奇的本身。
如果一部影片要充分利用惊奇的话,它必须在过了一段悬念时间之后才使用,其目的或者是为了遭成一种新的悬念,或者是为了强加现行的悬念。
也许这种关系可以用《精神病患者»中的例子 予以最好的说明
这是一部导演与观众斗智斗勇的影片。
影片开始于一对情侣的互诉衷肠,他们相爱却无法结婚。一切都是钱害得,男人没有信心给女人幸福的生活(这里出现了“赡养费”这个词,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美国的赡养费制度,很有意思的)。这时女人突然获得了一笔巨款,一个客户一次性支付了4万美元巨款(按金价看,1960大概35美元/盎司,2021大概1754.53美元/盎司),老板让她去把这笔钱存进银行,女人一时鬼迷心窍,为了与情人远走高飞,携着这笔巨款踏上了逃亡之旅。
导演用了相当大功夫讲这段逃亡之旅
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的我当上了电影资料翻译兼电影口译。那时的口译任务是“包产到户”的:“好片子”--有养眼的美女帅哥的爱情片,人见人爱的浪漫喜剧片,台词少易翻译的惊险动作片, 名气响当当的得奖片,有字幕的彩色片--早就有主儿了;“坏片子”嘛,是指那些里面没有一个美人的,甚至没有一个女人的,梆梆硬的全男人影片,那些没什么故事情节的散文哲理影片,剧情错综复杂的搞不清好人坏人的影片,那些节奏慢吞吞看得人不耐烦的、或者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的影片
【惊魂记】【转】哭泣的杀心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beloo.com.cn/chabeihu/movie-1365.html